本篇文章1635字,读完约4分钟
2007年3月26日至28日,国家主席胡锦涛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俄罗斯出席2007年俄罗斯(中国年)开幕式,并向普京总统赠送了国礼中国名茶太平猴魁资料照片
三位答复者介绍:
吴德广
1965年进入外交部,担任国宾接待处副处长、礼宾司政务参赞、中国驻马来西亚古晋首任总领事。
鲁培新
1960年进入外交部。 前外交部礼宾司代司长、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首任大使、现任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。
杨鹤熊
1965年进入外交部。 前外交部礼宾司司长、中国驻丹麦王国原大使、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原大使。
国礼见证了外交史上的重要时刻,记录了国家友好往来的点点滴滴。 国礼怎么送房子,又怎么来接门? 背后有多少有趣的故事呢? 为此,采访了外交部礼宾司的三位老领导。 他们曾经是自己接受国礼和外国礼的人,与国礼“密切接触”多年,给他们揭开了国礼的神秘面纱。

外交部如何接受“礼物”?
在正常人的想象中,赠送或接受国礼,往往是双方领导人出席,举行正式仪式,双方交换礼物,证明礼物的含义、特殊之处,赢得称赞,喜酒。 其实在目前的外交手续中,这种情况非常罕见。 担任外交部礼宾司代司长的鲁培新,在礼宾司工作了20多年。 他向记者介绍说,礼物最初直接交给双方,由双方国家领导人当面交换。 之后,在钓鱼台国宾馆的客厅摆好了礼物,由双方礼宾员负责交换。 迄今为止,双方都制作了精致的礼品单,上面都刊登着各自的礼物,一目了然。

鲁培新说,我们收到礼物后,给收到礼物的对方(通常是国家领导人)打电话报告,说对方送了什么礼物,说明了大致情况。 之后,礼品交接手续越来越简化,外国送的礼物,礼宾司只有极其简要的记录。 例如代表团来访,整个接待过程中都有特别的文件。 其中有一个项目叫礼物。 什么样的礼物会送给谁? 但是,没有任何照片。

杨鹤熊也是外交部礼宾司的资深领导人,曾任礼宾司司长。 任礼宾司前司长向我们表示,收到礼物、送礼物只是礼宾司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。 礼宾司首先负责接待外国元首来访、招待宴会、安排我国领导人访问的活动等。 实际上很多礼物,领导都没见过。 因为没有时间。

外交部收到了礼物,解决的时间也很快,大概一周就解决了。 赠送给国家领导人或以国家名义领取的国礼,送往专门的收藏机构。 吴德广在外交部工作多年,担任国宾接待处副处长、礼宾司政务参事官。 他还记得记者说,当时在礼宾司工作时,周总理对礼品的解决极为困难,指示礼宾司将外宾送给他的礼品直接交给国务院事务局。 周恩来多次指示礼宾司,收集有纪念意义、价值较高的礼物,选择合适的地方陈列展览,供国内外人士参观。 1981年1月30日,经中共中央推进部批准设立的国家友谊博物馆,首要职责是收藏新中国成立以来收到的来自全世界的“国礼”。

80年代末90年代初,杨鹤熊说外国礼物有工艺品,但已经不是重要的大头了。 通常东南亚国家寄工艺品多,欧洲国家少,所以更不用说美国了。 日本、韩国等国家送一点音响设备、电视等电子产品。 每次收到这样的礼物,国家领导人通常会转发给学校。

国礼除赠送给国家领导人外,还赠送给连队来访的工作人员。 作为外交部,特别是礼宾司的工作人员,当然在外事活动中会遇到这种情况。 对此,外交部决定,收到的礼物不论价值大小,一律提交。 “就像工艺品上刻着我们的名字,或者马来西亚赠送的贝壳制品的摆件之类的,如果不是一点特殊的情况,没有任何价值,就会被当场带走。 ”鲁培新说。

对于收到的礼物,外交部每年集中解决一次。 “像我们这样经常出席外交活动的人,当然多是名义上的,派克和手表等,按大小排列。 我们唯一能拥有的小“特权”就是从自己名下的名单中优先选择一个。 但是,不是白买,而是优先购买。 ”。 杨鹤熊笑了起来。 “价格大概是市场价格的几分之一? ’鲁培新也说自己就是为了这个。 福利》买了日本照相机、摩洛哥地毯,20世纪70年代,这些奢侈品在中国还不少见。 选择结束后,剩下的就交给外交部其他同事解决,每人抽签购买。
标题:“国礼背后的故事:哪些年,我们迎来送往的国礼”
地址:http://www.baf7.com/bdxw/15440.html
